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热门 ->内容

科普|面对登革热的威胁,你准备好了么?

时间:2024-12-23 19:49来源:东方网阅读量:14571   

登革热是一种从蚊子传播到人的病毒感染,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中较为常见。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业发展、城市化加速以及气候变暖,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登革热病例在世卫组织所有六个区域均已出现激增,自2021年以来,报告病例数每年大约翻一番。截至2024年8月底,报告病例数已超过1230万例,几乎是2023年全年报告数650万例的两倍。登革热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登革热概述

大多数感染登革热的人不会出现症状。对于有症状的感染者来说,最常见的症状是高烧、头痛、身体疼痛、恶心和皮疹。大多数患者会在1-2周内好转。少数人可能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出现休克、严重出血或严重器官损伤,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目前尚无登革热特异性治疗方法,但及时诊断登革热病例,识别重症登革热的警告信号,以及适当的临床管理是预防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和死亡的关键护理要素。

登革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登革病毒隶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四种血清型,4种血清型均可引起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感染一种血清型可对相同血清型产生长期免疫力,对其他血清型仅有短暂免疫力,连续感染不同血清型会使重症登革热的风险增加。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人和猴类是登革病毒感染的主要对象和可能宿主。在城市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10天的传染性最强。在丛林中,猴类是自然储存宿主,在扩散和保存登革病毒中起重要作用。

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通常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它们叮咬的高峰时段。

易感人群

人类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在初次传入的地区,人群对任何型别的登革病毒均较敏感,初次暴发可使大量人群发病。人感染登革病毒后,获得对同型病毒较稳固的的免疫力,并可维持1~4年,但对异型病毒无交叉免疫,而且第2次感染异型病毒时还可通过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加剧病毒的感染,产生严重的骨痛溢血热症与骨痛休克综合症(DSS)。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登革热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

季节分布

季节分布:流行地区登革热病例常年均有报告,发病季节与媒介伊蚊消长相关,多在夏秋季。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1~14天,一般5~9天。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登革热急性起病,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24?小时内体温可达39℃以上。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主要症状有明显疲乏、头痛、眼眶痛、腰背痛及骨关节痛,部分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多数于病程3~6天出现多样性皮疹,部分病例斑疹或斑丘疹融合包绕中间少量正常皮肤形成“皮岛”。部分严重病例有出现广泛而严重的多器官出血、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肝肾损伤、心脏受累等表现。

登革热的诊断

登革热的临床症状与许多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难以区别,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所以实验室检测在病例确诊中意义重大。目前,登革热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也日益完善。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可进行病毒分离(金标准)。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个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

在我国,目前尚未有经过审批注册的登革热疫苗可供使用。目前国际上两种登革热疫苗已获得许可,还有一种正处于临床开发的后期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保护自己免受蚊虫叮咬和降低患登革热的风险。

1、穿尽可能多遮盖身体的浅色长袖衣服及衣裤;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必要时在裸露部位涂抹趋避剂;

2、家中使用纱门纱窗和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以及使用蚊香和喷雾驱蚊器。

3、通过环境管理及治理措施,防止蚊子进入产卵栖息地:妥善处置固体废物,移除存水的人造栖息地;为家庭储水容器盖上盖子,并每周清空和清洁;在室外储水容器施用适当杀虫剂。

登革热的综合防控措施

世卫组织于2024年10月组织启动《全球战略防范、准备和应对计划》,该《计划》概述了控制疾病传播的重点行动,并通过全社会和区域方法向受影响国家的各个部门提出了建议,包括疾病监测、实验室活动、病媒控制、社区参与、临床管理和研发。

在我国,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方案指出防控登革热需在疫情早期阶段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病例监测和管理、伊蚊监测和控制、风险评估和形势研判、宣传教育和风险沟通、以及政策、物资和经费保障等。

建立并不断完善能及时早期发现病例并进行疫情预测的监测系统是预防登革热流行的关键,包括早期临床疑似病人的及时报告和确认、早期预警报告、人群免疫状态、蚊媒繁殖情况、密度变化、栖息地种群分布和带毒情况等。

发生登革热流行时,主要任务是迅速杀灭媒介伊蚊,扑灭疫点。重点是清除蚊虫滋生场所,包括及时处理无用的容器积水,清除废弃的积水器物,对饮用水缸常清洗换水,换缸过滤,合理加盖。流行期间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隔离患者十分重要,疫点病人应就近隔离治疗,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并灭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至少5天。还要对疫点进行伊蚊种类、伊蚊孳生地类型的调查,成蚊和幼虫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等密度统计,以便指导与考核灭蚊工作。

随着交通运输、国际贸易、劳务、旅游等活动日益频繁,境外输入的风险持续增大,提示我们要加强对从东南亚等重点国家入境旅客的检疫检验,加强登轮查验和口岸监督,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交通、民航和铁路等部门的联防,及时发现登革热输入病例和相关媒介,控制疫情传播。

此外,还应通过传媒、网络、通讯、教学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做好疫情预警与风险沟通,普及疾病知识;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形成防蚊灭蚊习惯;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包括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媒介控制、实验室检测能力等;制定或完善登革热防治的有关技术文件,加强登革热防治领域、疫苗开发等科学研究工作,做好风险评估与风险沟通等。

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张鸿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